免费人成视频在线不卡,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亚洲国产看片在线观看,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1. <address id="1n9q4"></address>

  2. <small id="1n9q4"></small>

    本館資訊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冬日無閑”崗位大練兵之讀書分享(第4期)

    發(fā)布時間:2024-01-10 16:05:05 瀏覽量:2411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span>


    分享者

     姚丹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接待部負責人

    1.jpg

    女共產(chǎn)黨員——唐義貞


            長征路上有一種奇觀,是產(chǎn)床和戰(zhàn)場相連 ,是新生命的誕生與戰(zhàn)士的犧牲并存。在長征途中先后出生了10多個孩子,他們有的被部隊帶著繼續(xù)上路,活了下來,然而更多的孩子都是送給當?shù)氐陌傩帐震B(yǎng)。 

            陸定一的發(fā)妻唐義貞,在紅軍長征前因為懷孕被確定留在了中央蘇區(qū),不管陸定一多么的痛楚不舍,但是現(xiàn)實不能改變,紅軍主力從贛南出發(fā)不到兩個月,唐義貞便隨留守部隊轉(zhuǎn)移到了長汀,行軍途中她生下了一名男嬰,取名“小定”,由于部隊當時是游擊作戰(zhàn),每天行動不定,條件艱苦,為了不拖累大家,唐義貞決定將出生僅四天的孩子送給老百姓收養(yǎng)。臨行前,她抱著孩子看了又看,在孩子那張紅撲撲的小臉上親了又親,轉(zhuǎn)身對老鄉(xiāng)說:“等革命勝利了,我就會來接她,如果我未曾再來,請一定告訴孩子,我是為革命而死的?!?/span>

            黑夜中,紅軍的隊伍已經(jīng)走出了好遠,可身后孩子的啼哭聲還是沒有停下來,唐義貞停住了腳步,這時有戰(zhàn)友上前對她說:“唐姐,要不咱們把孩子帶上吧!再不行,咱們回去看看也好啊!”“孩子!那是我的孩子!我的小定!不看了!不看了!走?。?!”

            1935年1月下旬,唐義貞和戰(zhàn)友們被國民黨36師圍困,經(jīng)過一天的殊死抗爭,終因寡不敵眾受傷被俘,敵人對她施以種種酷刑,逼迫她說出黨組織的下落,可她始終堅定不屈,守口如瓶。敵人氣急敗壞的叫嚷道:“你還想不想活了!”“被你們抓住,我只有一死!”“你年紀輕輕的,死了不覺得可惜么?”“哼,可惜,為天下勞苦大眾死,我死而無憾!”惱羞成怒的敵人再一次用皮鞭狠狠地抽打她傷痕累累的身體,打的她渾身上下都是殷紅的血跡,但她始終怒目相對,不曾吐露半個字,經(jīng)過了幾天的嚴刑拷打,敵人最終決定對她執(zhí)行槍決。

             1935年1月31日,在那個寒風刺骨的霜晨,唐義貞被五花大綁的押出了囚室,她的腿被敵人打傷了,原本白皙的臉上傷痕累累,而身上那件淺灰色的軍裝也被撕破了,但她始終昂首挺胸,緩緩地走向了敵人的刑場。就在敵人松開她雙手的一瞬間,她趁機將藏在身上的機密文件揉成團塞進了嘴里,咽進了肚子里,慘無人道的敵人,用鋒利的刺刀割破了她的喉嚨,剖開了她的肚子,在她鮮血淋漓的腸胃中去翻尋早已經(jīng)嚼爛的碎紙條,活生生的將只有25歲的唐義貞折磨致死。 

            唐義貞,一位年輕的女共產(chǎn)黨員,一個為了革命事業(yè)舍棄親生骨肉的母親,一個為了信仰可以將生命和愛人都拋棄的弱女子,在面對敵人的種種酷刑時,她沒有一絲的動搖,她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只要有一息尚存,必須為革命奮斗到底’的錚錚誓言!

            雖然,她已經(jīng)離開我們八十多年了,但是,她堅定的信念,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紅軍精神卻永遠留了下來。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可以隨時在網(wǎng)上淘幾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拿起手機嘟嘟嘴,來一張萌萌的自拍,可是,還有多少人還能記得八十多年前的紅軍戰(zhàn)士們,還記得那不悔的青春,還敬仰那不屈的脊梁!


    分享者

     楊越文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講解員

    2.jpg

    西路軍女戰(zhàn)士吳清香


             在四川巴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一名心懷爛漫的少女盼著自己快快長大。然而,家庭突遇變故,讓小小年紀的她還沒明白什么叫現(xiàn)實,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父親突然病逝,母親改嫁他鄉(xiāng),舅舅疼愛這個靈秀的外甥女,將她領回了自己家撫養(yǎng),不到十歲的吳清香就跟著表姐趙玉祥拿著紅纓槍,神氣地站崗、放哨、送情報,她還知道了農(nóng)工會、婦女隊、童子團,這些閃著光亮字眼的組織。

            1933年的秋天,紅軍隊伍敲鑼打鼓地來到了通江縣。11歲的吳清香參加了革命,當了一名光榮的宣傳員,隨后,跟著大部隊開始了她的漫漫長征路。

             長征途中,年少的吳清香因為寒冷和饑餓,面黃肌瘦,持續(xù)的高燒讓她在死亡的邊緣徘徊了許久。也許是上天眷顧,她活了下來,在這條偉大艱辛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會寧會師后,吳清香又隨部隊西渡黃河,踏上了漫漫西征路,而這一次,她和她的戰(zhàn)友經(jīng)歷的是一次遠比長征更加苦難、更加慘烈、更加悲壯的戰(zhàn)斗歷程。

           轉(zhuǎn)戰(zhàn)到康隆寺時,吳清香不幸被捕,想到那些被敵人揚鞭就打、揮刀就砍、被截肢、被挖眼睛、被剁耳朵的戰(zhàn)友們,年少的她在高原凌冽的寒風里瑟瑟發(fā)抖。在恐懼、悲憤、仇恨中,繼續(xù)前行······

           失去組織,就像孤苦無依的孩子失去了母親。尋找母親,讓這一生漫長、痛苦又堅韌,即使看不到盡頭,也要執(zhí)著的向前走。

            1950年,吳清香已經(jīng)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回族婦女,擺在眼前的生活,沉沉地壓著她,她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民族改變后的衣著和飲食。她只銘記著自己當初誓死不嫁馬家軍,一定要尋找隊伍的決心。

            看到蘭州城滿街飄揚的紅旗,來來往往穿軍裝的隊伍,她沉寂的心倏忽間被點燃了,一面面紅旗蕩漾在她的心中,期盼的眼淚流盡了,內(nèi)心的激情依然澎湃。她帶著兒女跌跌撞撞找到一個部隊駐地,苦不堪言的身心仿佛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吳清香清晰地知道自己頭頂?shù)奶?,是解放區(qū)湛藍的天空,身下的地是解放區(qū)紅色的土地,她充滿渴望地提出再一次穿上心愛的軍裝,加入革命的隊伍。部隊領導婉拒了她的要求,送給她一套軍裝作紀念。吳清香滿眼是淚的說,有這套軍裝陪著我,這輩子都知足了。

           不久的一天黃昏,打完零工回到住處的吳清香剛進小院就見一位部隊領導問鄰居,吳清香住在這里嗎?吳清香看了一眼就知道那個人是誰。熟悉的鄉(xiāng)音,熟悉的臉龐,銘刻著童年心底的印痕,一切都寫滿了久違的親切。家鄉(xiāng)參軍的熱烈場面似乎就在眼前,有著一雙清亮眼睛的男孩子,在亂哄哄的人群中有些羞澀地問吳清香,你也當兵······她知道,自己早就錯過了這個眼睛清亮的男人,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被戰(zhàn)爭改寫,生命的軌跡再也無法與他相認。

             邁入蒼老時光的吳清香讀報看電視時,對于激揚情愛的文字,她已沒有了任何波瀾與共鳴,但卻喜歡這幾句話,還曾寫在一張紙上: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流水凍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們老了,我在來生等你......

            2011年3月25日,90歲的吳清香耳邊流淌著紅軍歌曲,頭下枕著“光榮證”很累很沉地永遠睡去了。


    分享者

     張曉寧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講解員

    3.jpg


    清廉永昌——紅色管家鄭義齋

           “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錦,慚愧士民相踐送,馬前灑淚注如泉。”這首詩是明代清官況鐘所寫,表達了為官就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千百年來,廉潔奉公已經(jīng)成為一種民族精神,始終在不同的時代熠熠生輝。今天,我要向大家講述的是鄭義齋的故事。

            1936年,紅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時,鄭義齋擔任西路軍總供給部部長。他有著共產(chǎn)黨人的優(yōu)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而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廉潔奉公。他掌握著紅軍財政大權,卻始終保持著普通士兵本色。因此,鄭義齋被稱為“紅色理財專家”。

           1934年4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根據(jù)地,供給部倉庫里存放著大批的新被褥和制服,絲綢彩鍛也有好幾百匹,還有各種繳獲來的食品罐頭。但是,鄭義齋與楊文局結婚時,只是把兩人平時用的被褥搬在一起,穿著舊軍裝,吃了頓蕎面疙瘩,沒用公家一分錢,就高高興興地辦完了婚事。

           1937年3月,鄭義齋和楊文局及剩下的部隊遭受到國民黨的伏擊,被困在祁連山附近。3月13日,鄭義齋接到總部命令,要他將西路軍的全部經(jīng)費送到總部去,身懷有孕的楊文局,聽到丈夫要走的消息,默默無言。3月14日一早,鄭義齋告別了楊文局和同志們,帶了十幾個警衛(wèi)人員,護送著楊文局縫牢的那個裹著金銀的包袱,順著山溝,向總部所在地出發(fā)。沒過多久,他們就陷入了馬匪的包圍圈,敵人一步步縮小包圍,步步緊逼,鄭義齋沉著冷靜,迅速拔槍反擊,指揮同志們集中火力朝一個方向進攻,試圖沖破包圍圈。馬匪的首領朝他開槍,鄭義齋躲閃不及,連人帶馬摔倒在地上。警衛(wèi)員見狀立刻擋到鄭義齋的身前,鄭義齋將包袱仔細掛在他身上,厲聲說道:別管我,我命令你務必要把經(jīng)費安全送到總部!

            警衛(wèi)員看看鄭義齋,猶豫著含淚點點頭,策馬奔馳而去。經(jīng)費終于送到了總部首長們的手中。而殘忍的馬匪甚至用馬刀將鄭義齋的尸體砍碎,殷紅的鮮血浸染了整片雪地。

             鄭義齋犧牲時年僅36歲。

            鄭義齋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不屈不撓奮斗的一生,身兼數(shù)職、集財權物權于一身的他,卻一生清貧簡樸、正直嚴謹、豁達樂觀,不貪戀權利和金錢,在革命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舍身取義,處處體現(xiàn)出為黨為民的宗旨和情懷。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都有義務向鄭義齋同志學習,學習他立德修身,做涵養(yǎng)廉潔的表率!學習他公而忘私,做甘于奉獻的先鋒!學習他克己奉公、做清廉自守的楷模!讓我們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力量,從中國共產(chǎn)黨人廉潔為民的事跡中汲取營養(yǎng),把老一輩革命家和共產(chǎn)黨人留下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傳承好發(fā)揚好,以廉潔奉公的實際行動弘揚正氣、樹立新風,以好作風、好形象、創(chuàng)造新輝煌!


    分享者

     楊鳳嬌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講解員

    4.jpg


    平凡之中顯大愛——張秀玉


            在高金城烈士紀念館的展墻上有一張泛黃的照片,拍攝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照片中的女子眉眼溫順卻充滿力量,她的一生看似質(zhì)樸平凡,默默無聞,但翻開記載著紅西路軍故事的史冊,她的形象躍然眼前,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張秀玉。

           1920年,高金城在甘州行醫(yī)時,認識了河南籍老鄉(xiāng)——張秀玉的丈夫張耀坤,后來張秀玉常常找高金城看病,從此張、高兩家相識相交。時間長了,高金城的信仰和品質(zhì)逐漸感染了她。1921年,高金城在張掖修建福音堂醫(yī)院,張秀玉一家熱心響應,積極聯(lián)系河南老鄉(xiāng)募捐。動工后,她雖然懷有身孕,行動不便,但仍然幫著做些零活。醫(yī)院建成后,高金城收徒教醫(yī)術,張秀玉便跟著他學了兒科,同時在醫(yī)院兼做打掃衛(wèi)生、縫補衣服等雜務,成為了醫(yī)院唯一的女職員。

           1937年8月,在蘭州開辦福隴醫(yī)院的高金城受我黨的委托,來到張掖開展營救紅西路軍失散人員的工作。高金城向韓起功要回被其據(jù)為傷兵醫(yī)院的福音堂,將醫(yī)院整修后重新開診,安排了張秀玉和紅軍女戰(zhàn)士王定國等人在醫(yī)院工作。自此,營救收容紅西路軍被俘、失散人員的工作全面展開。

          按照高金城的囑咐,張秀玉白天在福音堂醫(yī)院洗紗布、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晚上在自家的麻油燈下一針一線地趕制了100多件棉衣轉(zhuǎn)交給山里的紅軍御寒。當這些歷盡艱險的紅軍戰(zhàn)士穿上張秀玉縫制的棉衣時深深地體會到了黨的溫暖和人民群眾的關愛。

            1938年2月高金城到司令部給韓起功看病后再也沒有回家,張秀玉得知這一消息后,有種不祥的預感,她心急如焚,馬上給在蘭州開設家庭醫(yī)院、協(xié)助蘭州“八辦”工作的高夫人牟玉光發(fā)去電報。牟玉光接到電報后匆匆趕到甘州,顧不上休息,在張秀玉的陪伴下到司令部找韓起功打聽高金城的下落。當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韓起功迫于形勢推脫高金城已經(jīng)離開司令部,外出巡診失蹤了。萬般無奈之下,牟玉光只好先回蘭州。臨走時在張秀玉的建議下,牟玉光帶走了紅軍女戰(zhàn)士楊淑蘭,并把她安全護送到了八路軍駐甘辦事處。

             牟玉光離開時囑托張秀玉照看醫(yī)院,此后她常常到醫(yī)院打掃衛(wèi)生,曬洗衣服被褥,等著也許有一天高大夫會回到這里。一年以后,張秀玉把福音堂醫(yī)院以前的幾位醫(yī)生召集起來,對他們說:“高大夫應該回不來了,但醫(yī)院還得重新開診”。在他們的張羅下,憑著高金城的聲譽,醫(yī)院又維持了一年多時間。期間,張秀玉還將流落紅軍戰(zhàn)士張義華認為義子,使他躲過了敵人的追查和迫害。

            張秀玉她就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女子,她沒有爬過雪山、沒有走過草地,沒有干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甚至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但她患難相助的博大胸懷和不畏艱險營救紅西路軍的事跡,將與紅西路軍將士和高金城烈士的崇高精神一起,銘刻于中國革命的記憶長河,代代相傳。


    分享者

     郭麗蓉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講解員。

    5.jpg


    用生命擔當使命的新時代英雄戰(zhàn)士

             一個戰(zhàn)士“你退后,讓我來”的英雄壯舉,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激蕩著億萬國人的愛國情懷。是什么讓一個戰(zhàn)士面對危險英勇無畏,又是怎樣的一種精神,讓一個失去雙手雙眼的90后青年,對信仰依然堅定、對夢想依然執(zhí)著。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正是用生命擔當使命的新時代英雄戰(zhàn)士杜富國的故事。

            杜富國出生在革命圣地遵義,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四兄妹的名字分別是富國、富家、富民、富強,這四個名字也飽含了一家人的家國情懷。紅色的沃土、淳樸的家風,培養(yǎng)了杜富國扎根心中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2010年12月,杜富國光榮的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在部隊的大熔爐里,他第一批入黨,并立下了永遠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2015年6月,邊疆掃雷大隊組建,他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書,他知道掃雷的危險,更忘不了剛到邊境村時見到的八十幾個村民只有七十幾條腿的殘酷現(xiàn)實,但他仍在3年多的時間里出入雷場1,000多次,排除各類爆炸物2,400余枚,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盡管一次次的幸運讓他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不幸還是降臨了,2018年10月11日下午,正在執(zhí)行掃雷任務的杜富國突然發(fā)現(xiàn)一枚加重手榴彈,他急忙對身邊的戰(zhàn)友喊道:“你退后,讓我來。”就在他上前查明情況的時候,爆炸發(fā)生了,杜富國的防護服被炸成棉絮狀,兩個手掌被炸飛、雙眼球破裂、大腿根部至面部多處受傷,面對傷殘的折磨,無盡的傷痛。杜富國沒有絲毫的后悔和黯然。有的只是始終的堅持與堅強,昏迷三天三夜,五次大手術后還不到一個月,杜富國就讓父親扶著他走路,一個半月后在病床上做起了平板支撐。半年后,就能在跑步機上用13分鐘完成3公里跑。

           杜富國的堅持,是烙印在靈魂深處的對黨忠誠、是流淌在血脈基因里的紅色傳承,他的堅強,是嘹亮在強軍征程上的沖鋒號角、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矢志不渝的時代擔當。就在杜富國受傷后的一個月,戰(zhàn)友們以手拉手的方式趟過了雷場,把最后一塊掃過的雷場移交給了當?shù)匕傩?。從此,死亡地帶終于變成了一塊和平之地。當初,杜富國和戰(zhàn)友高唱軍歌來到雷區(qū)時,鄉(xiāng)親們奔走相告、夾道相迎?,F(xiàn)如今得知杜富國轉(zhuǎn)到重慶治療時,鄉(xiāng)親們眼含熱淚為英雄送行。因為大家心里清楚,哪個孩子不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但這些戰(zhàn)士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哪怕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年輕的生命。千古風流浪淘盡,生死剎那見英雄。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但耳畔眼際,正有杜富國戰(zhàn)友們手拉著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民歌,不正是對英雄最好的禮贊嗎!


    網(wǎng)站備案號:隴ICP備18003989號-1 甘公安網(wǎng)備62070202000266    Copyright ? 2018-2023 張掖市甘州區(qū)西路軍烈士紀念館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 技術支持:祥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