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城烈士紀念館崗位大練兵之讀書分享(第12期)
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紅30軍、5軍、9軍西渡黃河,準備執(zhí)行中央部署的寧夏戰(zhàn)役計劃。后因敵情變化,寧夏戰(zhàn)役計劃取消,過河部隊改稱西路軍,任命陳昌浩為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西路軍沿河西走廊西進,到甘北永昌一帶建立根據地,并相機打通國際路線。
分享者
楊越文 高金城烈士紀念館接待部講解員
祁連山中絕處逢生
西越祁連山是李先念政委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結果,當時要想擺脫敵人,出路只有翻越祁連山。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祁連山,海拔4000-5000米,終年積雪,茫茫千里無人煙。馬家軍狂妄斷定,紅軍進了祁連山,不是餓死,就是凍死,絕不可能活著走出來。然而,紅軍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硬是走出了一條絕處逢生的道路。這期間,紅軍指戰(zhàn)員經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苦,戰(zhàn)勝了世所罕見的困難。對姚運良而言,這段行程有著更多的艱難。因無醫(yī)無藥,手臂上的傷口開始發(fā)炎化膿。李先念政委見狀給他一匹馬,但姚運良看到軍師領導都把自己的馬讓給重傷員,他也把馬讓出來,堅持自己徒步行走爬山。山上氣溫零下30-40度,紅軍指戰(zhàn)員有的披著毛毯,有的披著羊皮衣,一路上??吹奖火嚭腿毖鯅Z去生命的指戰(zhàn)員,讓人揪心的是姚運良傷口炎癥加重引發(fā)高燒,人已虛脫,一點氣力也沒有了,李先念政委專門來看望他,派了4個戰(zhàn)士用擔架抬著他走,鼓勵他堅持跟上隊。本已十分疲憊的戰(zhàn)士抬著擔架,在平地行走都困難,更何況是在山地,只有走走停停,漸漸地就掉隊了。每天部隊休息時,他們很晚才能趕上隊伍,吃些打的野羊或殺的馬肉,還沒怎么休息,天亮又要抬著擔架,非常辛苦。姚運良感到這樣不行,跟不上部隊,就放棄了擔架,由戰(zhàn)士輪流背著或架著他艱難地行走。
一天,趕到宿營地后,聽到好消息,電臺和黨中央聯(lián)系上了,中央指示,要保存力量,團結一致,設法進入新疆,中央派陳云等同志前往星星峽迎接。中央指示像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人們前進的方向,給大家以巨大的鼓舞。
4月中旬,西路軍終于走出了祁連山,剛到戈壁灘就遇到沙塵暴,遮天蔽日的暴風卷著沙塵、石粒,狂嘯肆虐,天色頓時黑暗,風沙刮得人睜不開眼睛,站不穩(wěn)腳跟,辨不清方向。幾個小時沙塵暴過去后,不僅大部隊看不見了,連一起的幾個戰(zhàn)士也走散了,只剩下一個戰(zhàn)士背著姚運良。怎么辦?往前走是一馬平川的戈壁,很容易被敵人發(fā)現,只好返回山里,以小山丘為掩護,晚上趕路,白天休息,每天走不到幾里路,他和那位戰(zhàn)士都憑著超常的毅力勉力支撐著。
說不清是哪一天了,他倆在山背面隱蔽處休息,突然聽到有人在山包上呼喊找人。那位戰(zhàn)士叫醒昏迷的姚運良說,你聽,像是自己人。那位戰(zhàn)士走過去看到果然是自己人。他們到星星峽已一周了,每天和中央派來的人一起坐汽車在戈壁灘上尋找失散人員。這天,擴大找尋范圍,把車開到山下,上山才找到他們。當晚,姚運良、那位戰(zhàn)士還有其他幾個掉隊的人坐車到了星星峽,回到部隊,回到黨中央的懷抱。